
伍联群,女,文学博士,教授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,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,科研成果先后获四川省第15次、第16次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,2014年,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。
点滴积累 初探唐宋之风
伍联群在读硕士之前,已经开始学术论文的写作,发表了一些论文,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。虽说刊发的论文质量不高,刊物级别也低,但一直都没有停止写作。也正因为这些练笔,她逐渐培养了一些学术论文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。
读硕期间,伍联群选择的学位论文是做陆游在四川的研究,从那时起便开始逐渐了解宋代四川的一些资料与情况。因为那时的网络信息以及电子技术不发达,查找资料的途径非常有限,她只能去图书馆翻阅图书期刊杂志。当时图书馆所存的是影印本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,没有标点,只能一边读一边断句。虽然读起来耗时耗力,但伍联群不畏辛劳,点滴积累,在那时候阅读了《四库全书》中大量有关陆游的资料,比如陆游的《入蜀记》,打下了研究宋代文人的基础。
有了一定的基础,读博时她选择研究宋代入蜀文人诗歌。她拒走不可靠的捷径,没有选择轻松的二手资料,而是从《全宋诗》、《全宋文》、《宋史》入手,去查阅入蜀文人的相关资料。《全宋诗》有72册,她翻阅了每一册,看到有入蜀经历的文人,就将资料抄录下来,把他们的作品复印下来,后来这些复印资料就成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。为了翻阅《全宋诗》,她每天早出晚归,去图书馆,查看,抄录,复印。她坦言,翻阅的过程是枯燥的,差点想放弃,但当最后一本《全宋诗》被翻完的时候,内心不觉涌出一股喜悦之流,以前的辛苦也就不觉得苦了。她还借了一套上海古籍的《宋史》,字小且无标点,即使如此她仍然坚持把其中的人物传看了一遍,摘录了相关材料。经过这样的梳理,她对宋代入蜀文人及其诗歌的基本情况,有了大致的了解。
在后来的论文写作过程中,她每天从早晨六、七点就开始工作,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。在这期间,她阅读了更多的材料,她认为宋人对政治的热情,对国家时事的关注,对人生通达的态度都使自己受益匪浅。她说:“读古人之书,实际上是逐渐养成自身心性的一个过程。”
硕果初现 不断采撷古蜀道上的明珠
2010年,伍联群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,以“北宋入蜀文学”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并获得立项。她在对入蜀文人诗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入蜀之文进行搜集整理,于是她又从《全宋文》开始,大量翻阅宋人的别集以及笔记等文献资料。因为当时还没有找到《全宋文》的纸质本,只能阅读电子版,对视力造成了极大的负担,但伍联群认为阅读原文是保证资料正确,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,坚持精读原始资料。2012年,伍联群以“唐代蜀道文学”为题申报四川省社科联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。期间,又从《全唐诗》以及唐人别集入手,收集整理了唐代入蜀文人以及相关蜀道的诗歌,由此逐渐熟悉唐代文人的蜀道诗歌的情况。
2013年,她又做了北宋入蜀文学和唐代蜀道诗歌的整理研究工作,对唐宋蜀道文学的概况有了基本了解,于是以“唐宋蜀道文学”为题申报国家社科项目,获得立项。研究课题范围不断扩大,使得收集资料的工作量变得更重。仅仅是收集整理唐宋文人的相关诗文作品,也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。经过长时间地收集、整理资料后,她再次细读作品,进行研究。唐人的原始资料很难读懂,往往要读多遍才能清楚意思,所以最初研究的进度很慢。伍联群说,这个过程辛苦且艰难,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,与古人的精神也常有交会的感动。她说,唐代文人对生活艰难的咏叹、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执着、对理想志气的唏嘘感叹、对友情的歌唱、对国家的忠诚与关怀、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渴望,都让人感佩不已。比如,读杜甫的《同谷歌》,为“白头乱发垂过耳”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绝境中挣扎的诗人倍感辛酸;读李白的《蜀道难》,既为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”之高绝而惊叹,也为诗人人生道路之险绝崎岖如蜀道而郁塞难言;读陆游南郑成都之诗,更为其壮怀荦荦、空有满腔报国之气而悲慨……这些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,他们的生活世界,在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呈现,让后来者读之,如亲临之。既为之悲叹,也为之欣喜,既为之伤感,也为之郁怒。这些情感体验与精神之交会,正是让她在艰难之中得以继续下去的理由,期间所得到的愉悦与升华也正是辛劳研究之中的回报。
在研究的过程中,伍联群不仅仅从故纸堆中寻找资料,还追寻古人蜀道遗踪,亲身体验他们所走过的蜀道,实地考察唐人在四川各地留下的遗迹。她有时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进行访求,有时也利用空闲时间前去寻访。“2011年汉中举办地域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会议,以及2016年汉中举办的文同会议,我都前去参加,借此走访褒斜道、汉王台以及文同任官洋州时期的筼筜谷,也寻访苏轼文同的洋州诗文碑刻。这些实地寻访,可以真切体味古代文人入蜀之艰辛,他们诗文表达的真情实感,以及蜀道及其巴蜀地域这个他乡异地带给他们的种种复杂思绪。经实地寻访,既可追思古人之幽情,也可见古今变化之概貌,所得良多。”她在阆中寻访杜甫陆游登临阆中翠屏山之遗迹,去街子古镇寻访唐代诗人唐求之故里,到成都杜甫草堂寻访杜甫遗踪、去昭化古城、剑门关、广元千佛崖等蜀道沿线城镇。
伍联群说,科研工作是非常艰辛的,不仅要付出很多心力,而且要付出很多体力,也许付出了,所得也并不如自己所期待的那么多,但是如果不付出,那就更不可能有所得了。想要有所得,只能不辞辛劳,专注心力于此,既要忍受孤独寂寞,也要忍受憔悴辛劳。但是文学的浸润,取得成果、发现新知时精神上的愉悦与充盈,真说得上是苦有所值。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,苦恼、焦虑、郁闷、绝望这些消极念头常常此起彼伏,但所幸得到一些师友的关怀、帮助、鼓励与慰解,那些负面情绪才能稍稍缓释,才得以将工作继续下去,明白良师益友是一个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。
繁育桃李 做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者
伍联群于1992年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,至今已有25年。脚踏实地获得的科研成果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养分。同学们常常私下里戏称她为“墨水老师”,因为她丰富的知识让学生们感到心悦诚服,上课时常穿插几个历史故事,让学生们能够在情景故事中理解记忆古代文学的知识。
文学与历史学院2015级4班同学们说:“伍联群老师教了我们一学期的古代文学。上课时,她总是用最清晰明了的语言传授知识,如果有不懂的地方,她总是为我们细心讲解每一个内容,每一处知识点。她对待我们无微不至,温暖人心;课间里,她经常与我们聊天,问问我们对她的授课方式有没有建议。”“伍联群老师上课总是严谨认真的,每次看她的课件都感觉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在向我们涌来,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,特别是容易混淆弄错的地方,她都会反复的强调,让我感觉这是一门活的古代汉语课,每一篇古文都是一场情景再现的节目,我们都很喜欢这门课。”
“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,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。”粉笔生涯,讲台春秋,凝聚着伍联群对传统文化和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、深沉的爱。就是因为有着伍联群这样踏实研究、尽心传承的老师,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在我们的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,代代相传。